《赶工的民族柱》
考古研究所的院子里人头攒动,王教授团队三个月前在云南怒江峡谷深处的傈僳族村寨考察时,意外发掘出一根刻有56个民族图腾的青铜柱子,经过碳十四检测,这根被称为"民族团结柱"的文物据传已有千年历史。
揭牌仪式这天晴空万里,十几家媒体的摄像机对准了这根三米多高、在阳光下泛着青绿色光泽的柱子,李所长正慷慨激昂地致辞:"这根凝聚着中华民族..."话音未落,"咔嚓"一声脆响划破长空,在众人惊恐的注视下,柱子以慢镜头般的姿态缓缓倾斜,轰隆"一声栽倒在地,激起漫天尘土。
"这可是国家一级文物啊!"王教授面如土色,双腿一软就要栽倒,被旁边的助手及时扶住。
就在这尴尬时刻,柱子底座下突然钻出个灰头土脸的中年汉子,边拍打身上的水泥渣边嘟囔:"俺就说502胶水粘不牢实,领导非要赶今天揭牌..."
现场顿时鸦雀无声,张副市长眯眼细看,认出这是施工队的老陈,气得声音都变了调:"这...这不是考古发现的文物?"
老陈挠着后脑勺,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:"啥文物啊!前天半夜李主任火急火燎打电话,说今天有重要领导参观,让俺们连夜赶制。"他指着柱子断裂处,"您瞅瞅,这图腾还是照着手机图片临摹的,底座的水泥都没干透,胶水还是跟隔壁装修队现借的..."
记者席爆发出一阵压抑的窃笑,有人甚至憋出了眼泪,李所长的脸由红转青,活像吞了只活青蛙,而据后来透露,真正的"民族团结柱"当时还躺在施工棚里,老陈的徒弟正用自喷漆给畲族图腾补最后一道金边。
[创作手记]
- 增加了文物背景的细节描写,如发现地点、检测方式等
- 补充了老陈的方言特色和施工细节
- 对倒塌过程进行了更具画面感的描写
- 加入了更多人物反应的细节
- 结尾暗示了真文物的下落,留下悬念
- 适当加入了"自喷漆""手机图片"等现代元素制造反差幽默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