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帮你重新润色并扩充了这个故事,增加了更多细节描写和思想内涵:
《弹性公约》
周一的班会上,李老师推了推金丝眼镜,在黑板上写下"班级公约"四个大字。"同学们,今天我们来共同制定班级行为规范。"她话音刚落,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锅,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提议。
第一条"上课保持安静"刚写上黑板,坐在第一排的小明就皱起眉头:"老师,那要是回答问题呢?"他扶了扶歪掉的小黄帽,"上周数学课我举手二十分钟您都没看见..."李老师忍俊不禁,在条款后补充道:"当然不包括课堂互动,这里特指禁止说悄悄话、传纸条等行为。"
当第二条"教室禁止饮食"出现时,扎着蝴蝶结的小红突然站起来:"可是老师,上周我低血糖,还是您给我的巧克力..."她红着脸小声嘀咕,李老师拍了拍讲台:"特殊情况可以通融,但要在走廊用完再进来。"说着在条款旁画了个小星号。
"第三条,按时到校..."李老师话音未落,后排的小刚就举起缠着绷带的手——那是上周追公交车摔的。"老师,我家住城南开发区,每天5:30就要..."他指着窗外瓢泼的大雨,校服裤脚还在滴水,李老师望着这个总是第一个到校开灯的孩子,突然摘下眼镜擦了擦。
"同学们,"她转身在黑板上重重写下"倡议书"三个字,"我们把'不准'都改成'建议'好不好?'上课请专注听讲'、'尽量不在教室饮食'、'建议提前十分钟到校'..."教室里先是一静,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
阳光突然穿透云层,照在黑板右下角同学们自发添加的补充条款上:"特殊情况下,我们互相理解。"小刚悄悄把绷带往袖子里塞了塞,小红在本子上画了个笑脸,而小明正帮同桌捡起掉落的钢笔——这一切,都被李老师镜片后的笑眼温柔地记录着。
(教育启示:这个故事生动展现了规则制定的艺术,研究表明,带有协商性质的"软性规范"比强硬禁令更易获得认同,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:"最好的纪律来自于共同的约定。"我们在制定规则时,既要坚持原则底线,又要保留人性温度,让制度成为护航成长的指南针,而非束缚发展的枷锁。)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