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连外国语大学新生张小阳第一次走进食堂时,面对琳琅满目的菜品突然眼前一亮,这个来自辽宁本溪的男孩在"麻婆豆腐"的窗口前停下脚步,盯着菜牌琢磨了好一会儿,突然用带着东北腔的英语对打菜阿姨说:"Excuse me, could I have this...呃,'Mother-in-law Tofu'?"
系着白色围裙的阿姨举着汤勺愣住了,三秒钟后突然笑得前仰后合:"哎哟我的天,小伙子你这外语是学得真溜,可咱们食堂哪来的'婆婆豆腐'啊?"原来张小阳把川菜名品"麻婆豆腐"直译成了"mother-in-law tofu",这个令人捧腹的神翻译顿时让整个食堂沸腾了起来。
这个温馨的误会很快在校园里传开,现在每当张小阳路过教学楼,总有同学笑着打招呼:"翻译家,今天要不要尝尝你'婆婆'的手艺?"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,食堂阿姨们特意在"麻婆豆腐"的菜牌旁用荧光笔加了一行小字:"(温馨提示:此'麻婆'非彼'婆婆')"。
这个有趣的插曲甚至引起了翻译学院李教授的注意,在周三的《翻译理论与实践》课上,李教授专门以此为例讲解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:"同学们要记住,'麻婆豆腐'的标准译法是保留原名的'Mapo Tofu',这种音译加注的方式既能体现文化特色......"话音未落,全班同学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坐在教室后排、正憋着笑的张小阳。
"Mother-in-law Tofu"已经成为大外校园里最受欢迎的梗之一,而我们的主人公张小阳也因祸得福——每次去食堂打饭,阿姨们总会给他多盛半勺豆腐,还打趣道:"来,这是奖励给你'婆婆'的孝心。"
说明:1.补充了主人公的家乡信息;2.增加了食堂菜牌的细节描写;3.完善了教授讲课的专业术语;4.优化了结尾的温馨感)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