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1吃瓜

手工灯笼

51吃瓜

《当代艺术家的诞生》

台灯在午夜投下暖黄的光晕,手工课作业截止前夜,小明正进行着一场与竹篾的殊死搏斗,剪刀、浆糊、宣纸在书桌上摆出战场阵型,时而传来"咔"的竹条断裂声和"哎呀"的低声惊呼,当时针走过凌晨三点,一个号称"创意灯笼"的作品终于诞生——如果灯笼界也有抽象派的话。

次日清晨,少年顶着堪比熊猫的黑眼圈,双手捧着作品如同进献传国玉玺,妈妈从晨报里抬头时,老花镜差点滑到鼻尖:这灯笼的竹骨架仿佛刚经历过一场微型地震,七根主篾中有三根呈现出反物理的弯曲弧度;糊了五层的宣纸上,浆糊渍勾勒出中国地图般的轮廓;最令人称奇的是,本该流畅的圆形灯体,硬是被拗出了十二道狂放的棱角,活像被啃过的月饼。

"宝贝,"妈妈用钢笔轻轻戳了戳摇晃的灯体,"你这次...是照着毕加索的画册做的?"小明的眼睛突然亮过灯笼里的LED灯:"妈妈您太厉害了!我昨晚就是对着窗外的月亮做的!"妈妈终于破功笑出声:"难怪呢,人家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,你这怕是三十二的月亮——不仅缺了角,还自带锯齿效果呢!"

这个被戏称为"月球表面模型"的作品,后来被爸爸郑重其事地挂在书房正中央,每当客人露出困惑的表情,工程师爸爸就开启艺术评论家模式:"注意这组棱角的张力,多像表现主义的手法!看这不对称的结构,完全打破了传统灯笼的桎梏。"某天美院教授来访时,这盏灯笼甚至引发了关于"后现代主义在民间艺术中的实践"的半小时讨论。

而始作俑者小明,在手工课上一举斩获"最具后现代风格奖",颁奖时老师忍着笑点评:"该作品以解构主义手法,重新定义了灯笼的形态边界..."台下不知谁小声接了一句:"也重新定义了我们对手工作业的认知。"

51吃瓜

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最新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51吃瓜

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

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